膊頭訓練
有一天在youtube, 偶然間在旁邊看到一段健身的片(好明顯youtube已經發現了我的喜好=.=),
是一個職業健身運動員訓練膊頭的片. 於是我又被吸引去看. 然後跟很多看youtube的情況一樣, 看完一段片後又看另一段, 結果最終看了一小時多吧. 片中的運動員不約而同地有一些同通點, 我覺得滿有趣, 所以整理後分享一下.
為免話題開得太大, 本文主要包括4位運動員, 分別為:
1.)
Ronnie Coleman
2.)
Jay Cuttler
3.)
Branch Warren
4.)
Ben Pakulski (沒有上面的出名, 出現原因, 是因為筆者認為他可能一世都未必能成Mr. Olympia, 卻肯定能成為一流教練)
動作選取
因為本來膊頭訓練的選擇就是不外乎推+飛鳥, 所以不意外地, 4位所用的動作都是差不多, 反而有趣的是次序, 大致上分兩類.
- 傳統式練法
Jay Cutler 跟Ronnie
Coleman都是由重量大的推膊開始, 再去到較輕的側飛鳥及後飛鳥; 即是盤古初開最常見做法, 先做負重量最大的多關節大動作(如肩上推舉), 之後再做單關節動作.
- Pump-first練法
而Branch Warren及Ben Pakulski是反轉, 先由輕磅後膊飛鳥開始, 及後再進行肩上推舉. 據Branch說, 輕磅動作(後膊飛鳥)作開始可以先將血pump入膊肌肉, 為之後的大重量上推作熱身準備, 減少負大重量時受傷機會.
動作同通點
在進行肩上推舉的動作時, 以上全部人都有以下共通點:
1.)
活動幅度小, 而且多集中在幅度的起點, 很少過肩高.;
2.)
角度不是直向上推, 反而比較接近斜板胸上推
![]() |
圖中為Branch Warren |
圖中顯示上身角度肯定不是直立, 而是大約60度上斜; 而此圖已經是他整個幅度中所舉起最高位, 大約高於90度, 即是比肩平高一點.
*P.S. 看片會比較清楚, 尤其Branch Warren 與Ronnie Coleman的最明顯. (片在文章最下面reference處)
同一動作, 職業級的不同演繹方式
常見動作側膊飛鳥(lateral raise), 做法跟一般不同.
![]() |
左邊為一般做法, 右邊為職業健身運動員做法.
|
圖中可見即使同一動作, 身體支勢上相差甚遠. 在右圖示範不只是單純的肩關節活動, 而是很刻意地挺起胸升起肋骨, 用軀干去配合手臂活動. 基本上是用盡上身力去穩定關節用作支持飛膊, 令動作能負上更大重量, 從而增大對側膊剌激. Youtube看得多, 就不難發現職業健身運動員很多都用這種.
後飛鳥
基本上膊頭訓練離不開推舉與飛鳥, 之前看了前推與側飛, 現在看後飛.
Ben Pakulski 對後膊有獨特見解, 他認為如果進行飛鳥動作時將肩胛骨外展開(如圖, 即駝背), 斜方肌會拉長而不好用力, 從而負重將大部份由後膊承受, 令對後膊刺激更有效.
而最後, 大家都不約而同地...
...對中斜方肌作出訓練 (即是上背肩胛骨中間的位置)
中斜方肌對肩胛骨活動有莫大關連, 亦即與肩關節健康有莫大關連. 其中Ronnie及Jay更做了直接針對中斜方的訓練動作 face-pull.
但... 他們都有用藥吧?
職業選手用類固純, 基本上不是秘密. 藥物對訓練強度與耐久度都有大影響, 但對活動幅度, 角度等則無關. 不能說上推舉只推一半是因為用藥的效果, 因為推一半與推全程都同樣有藥效吧. 所以藥物效用應該不會對我們這次的分析有大影響.
職業選手用類固純, 基本上不是秘密. 藥物對訓練強度與耐久度都有大影響, 但對活動幅度, 角度等則無關. 不能說上推舉只推一半是因為用藥的效果, 因為推一半與推全程都同樣有藥效吧. 所以藥物效用應該不會對我們這次的分析有大影響.
總結
職業級選手的肩膊訓練, 動作選取上跟一般人沒大差別, 但做法卻不同, 無論支勢及活動幅度, 都有獨特做法; 而次序上則職業之間亦有差別. 每個人合適的做法也因個人而異.
雖然我們水平跟條件都跟職業級相差甚遠, 但肯定是有借鏡地方, 而且最重要, 滿有趣.
下一篇: 二頭肌訓練
雖然我們水平跟條件都跟職業級相差甚遠, 但肯定是有借鏡地方, 而且最重要, 滿有趣.
下一篇: 二頭肌訓練
更多關於健身資訊, 可加入我的Facebook~
Facebook 專頁 - 私人教練 Frank Choi
References:
基本上全篇都是基於以下的片段:
Ben Pakulski
Branch Warren
Jay Cutler
Ronnie Coleman
Victor Martinez
圖:
Lateral raise